电话:13480730528 大客户专线:13480730528

《舌尖上中国》御用配音李立宏老师追忆李易

作者:网络 发布时间:2019-08-07

倾听生命——在声音中相识
1982年9月, 我和李易一起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,成为“82播”的一员,并且被分配到同一间宿舍——广院7号楼的416。
从那时起,我们就或被动或主动地,接受着生命中另一个声音的回响。
回想起我们一同走过的路,一起上课、一起练声、一起吃饭、一起侃山、一起实习、一起配音、一起发福……无奈,没能一起变老!
那一年,刚刚开学,我就记住了李易。他是班上的活跃分子,虽然是职工子弟,却没有半点倨傲,反倒是人缘非常好。工作多年以后,他仍然是那样笑嘻嘻地来往于各个录音棚。不论什么时候,也不论是否相熟,常常是你站在屋外,就可以听到他与人阔谈时抑制不住的爽朗笑声。
在后来的工作中,我们继续有着各种各样的交织。只是见面时,嘴上常常像上学时一样,天南海北地闲聊,对于对方在做什么却并不多言,仅默默地关注着彼此。
这样的情感有些复杂,既有“队友”变成“对手”后的暗中较量,也有对于朋友最自然的关心。我印象最深的,是李易录制的《环球影视》,我听后很感慨。因为我太明白,只有他的声音、他的习惯,才能达到那样放松、自然甚至享受的效果。一段时间里,它甚至成为我内心衡量作品是否“自然”的标准,不过我从未告诉过他。
现在想想,很难不说是一种遗憾。
他在大家的眼中,曾经是个精力无限的狂人,因为他一去录音室,就是十四五个小时。这让我们误以为,他可以一直这样下去。
谁想得到,那个曾经最有活力的人,竟会最早告别人世。
在他的追悼会上,我只说得出一句话:“乔纳森走了,加菲猫很寂寞。”
我眼中的李易,虽然并不完美,甚至有时我觉得他太过理性、现实,但是,就像他的老友刘奇伟给他的称谓,“李一本”晋升到“李一万”,他其实是那个时代声音语言从业者市场价值变化的见证者。
 尽管很多人,包括我,都曾经认为他对于声音语言艺术的追求过于商业化。但到如今,却不得不承认,商业化是让某类艺术被更多人认识、了解、喜爱的发端,如果没有足够的市场,任何门类的艺术其传承都将愈来愈狭窄,直到成为某种“遗产”。
 就此而言,若要说李易用他的声音打开了声音语言艺术最初的商业市场,是并不为过的。
 李易对他的学生,也是尽心竭力地帮助与提携。现在,几乎每个他当年的学生提起他时都会心怀感激。我甚至会想,最适合形容他的词,大概就是“桃李满天下”了。
从我们相识到他去世,几十年的回忆中藏着太多的故事,我总是会在无意中谈起这位老同学,这就像是一种改不掉的习惯。
由刘奇伟主持让我谈谈李易,于是我们坐在曾经满是李易足迹的演播厅里,聊起当年的他。录音室,从打开灯的那一刻起,我仿佛又看见了。












免责声明: 以上整理自互联网,与本站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(我们重在分享,尊重原创,如有侵权请联系在线客服在24小时内删除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