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话:13480730528 大客户专线:13480730528

纪录片之“阆中春节习俗”申报配音解说词

作者:网络 发布时间:2019-08-21

        阆中旧称保宁,地处四川省东北部,嘉陵江中上游,幅员面积1878平方公里,人口87万,属丘陵低山地貌,境内河网交织,植被丰富,是传统农业耕植区。公元前314年,秦惠王始置阆中县,历朝历代郡、州、府、道治所都设于此,是川东北政治、经济和文化中心。
        改革开放以来,阆中先后荣获了“中国历史文化名城”、“世界千年古县”、“中国优秀旅游城市”、“中国春节文化之乡”等称号,是四川著名的文化旅游资源大县,孕育出“阆中春节习俗”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阆中春节始于腊月初八,即日家家户户烹煮腊八粥,农村地区还会祭祀“八蜡”神灵,祈求风调雨顺,免除农作物病虫害。腊月二十三“祭灶”之后,人们都忙着打扬尘、掛灯笼、点门神、贴春联,除夕清晨,家人皆沐浴更衣,在家中长者带领下庄重肃立,祭祀祖先,重温家规家训,禀报家人学业、工作和生活情况,祈愿祖先福荫,然后团年、守岁至凌晨子时开始“放天祝”,感恩上苍给予的安定幸福生活。在山区农村,村民还保留着“撵年”的习俗,深夜人们敲锣打鼓,团结一致驱赶“年兽”,保卫自己的家园……
       正月初一,人们照例要“抢银水”、“送丝蚕”,听“春倌说春”,以讨得新年头彩,然后举家相携去逛庙会、看灯戏、皮影,带孩子听圣谕、道琴,参加“亮花鞋”集会和传统游街庆典活动,观看巴象鼓舞、竹马牛灯、逗幺妹、打钱棍、出銮架、舞草龙、板登龙、烧花龙、闹春等传统民俗表演节目;或相约三五好友比赛荡秋、拔河、打垒、踢毽子。在阆中民间有“不打巴象鼓不算过年”及“闹春过后是新年”的俗语,可见巴象鼓舞和闹春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。
       这种详和而又热闹的节日氛围会一直持续到二月初二,中间还有正月十五过大年时举行的“闹花灯”和“乡饮大宾”活动,乡饮大宾是由政府宴请各行尊者、能人及道德模范,将他们尊为“大宾”范示百姓。还有在正月十六,男女老幼都会参与的“游百病”健身活动,民国《阆中县志》载:正月十六游人如蚁,谓之游百病,俗称经此一游,身心皆健,百病俱无。这些民俗传承数百年而历久弥新,是阆中人民尊崇传统共同守护的结果。
阆中春节习俗内涵丰富,它包括有宗教信仰,民俗,传统体育竞技及戏曲、舞蹈、音乐等民间艺术。祭“八蜡”神、发天祝、祭祖等宗教祭祀活动体现了人们对自然、神灵的敬畏以及对祖先的崇拜,有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和认祖归宗、传承家道、感恩生活的意识;团年、春倌说春、抢银水等民俗则表现出家族凝聚力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是族群甚至整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;讲圣谕、唱道琴、乡饮大宾属于民间教化活动,反映了人们遵道重德,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;而游百病等民间体育活动则体现了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;还有送丝蚕、闹春等民俗以及精彩纷呈的民间艺术,是农耕文化精粹,反映了阆中人民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旺盛的艺术创造力。
       阆中的工农业基础薄弱,文化是我们唯一的资源。2015年政府明确提出“旅游兴市,文化先行”发展理念,把“阆中春节习俗”定位于我市的龙头文化项目,成立了春节文化研究所,修建了370亩的春节文化主题公园,组建十余支民俗团队,举办了两届“春节文化博览会”等系列保护工作。在今后5年时间里,我市计划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,制定科学的保护方案,建立春节文化生态保护区,设立专项保护资金,营造有利项目生存的人文环境,培养庞大的青年传承群体,继承和弘扬阆中春节所蕴含的历史、人文、艺术和精神价值。











免责声明: 以上整理自互联网,与本站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(我们重在分享,尊重原创,如有侵权请联系在线客服在24小时内删除)